这次在金三角核心区域--清莱的美思乐,偶然得到的一本书:“金三角国军血泪史”,给金三角国民党残部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权威的注解,书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出版,作者查阅了1999年以来,台湾当局陆续解密的大量珍贵档案,亲自走访了当时还健在的,亲身参与过那段历史的百多位当事人,可以说是目前能够获得的关于金三角国民党残部的最权威的一部书了。
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先后经历过李弥主政的初期,柳元麟主政的中期,和段希文主政的后期,这段不长的历史,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版本:版本一,是柏扬“异域”和江程浩先生“逃缅国民党残军纪实”,这两种书,将李弥描绘成贪污,中饱私囊,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版本二,是美思乐义民文史馆的说法,美思乐是段希文主政的第五军军部所在地,为段希文将军歌功颂德,本来也是题中之义。版本三,是这次偶然得到的“金三角国军血泪史”,书中将李弥描绘成岳飞式的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悲情英雄,或许,这第三个版本,更接近所谓主流社会的主流认识吧。
三个版本,无一例外地回避了两个问题:
1)毒品和坤沙。三个版本,都刻意回避毒品和坤沙,都说国民党残军只是为毒品做武装押运,类似马帮和镖局的角色,是为生计所迫,迫不得已;对于坤沙,更是刻意回避。但当你知道,残军武装押运的抽头,最高可达货值的40%~50%的时候,你做何感想?当你知道坤沙的通讯和情报人员,由台湾当局成建制拨给,甚至坤沙集团的二号人物张书全,甚至坤沙本人,都曾经长期在国民党残军中效力,你又做如何感想?当你知道国民党残军在缅甸裂土封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鼎盛时期割据了缅甸的两个省,大小土司只知道有残军,不知道有缅甸政府,你又做何感想?当你知道1950年残军刚到时,整个金三角鸦片产量不过10吨;到残军归顺泰国政府的20世纪80年代,海洛因产量已然高达3000多吨,你又做何感想?
2)残军迅速起家的秘密:国民党残部由大陆溃退入缅甸的时候,人数不过1400人,却在短短的一年里,发展壮大到了1万余人,这里面除了台湾当局的资助之外,更大的原因,恐怕要归溯到这支部队的番号。这支国民党残军,使用过五花八门各种番号,但当地人却顽强地称呼他们为93师。93师,历史上是一支英勇的部队。1942年,国民党军队(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所谓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应征入伍的,多数是有着初中以上学历的学生军,这在当时的中国,算得上是一支“高大上”的队伍了。第一期入缅抗战的3个军,93师,是其中第六军的主力,当时的作战区域,就在萨尔温江以东,泰缅边境以西,也正是日后国民党残军翻云覆雨的地区。远征军第一期入缅抗战,以失败告终,10万大军,最后生还的不过4万余人。其中第六军出发时齐装满员3万余人,退入国境线居然只剩下了6000多人,而第六军在缅甸作战时担负的只是侧卫任务,并没有经历过惨酷的战斗,撤退途中,也没有什么崇山峻岭的阻隔,高达80%的减员,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合理的解释是:第六军,尤其是93师的主力,并没有撤退回国,而是在远征军时期,就化整为零,留在了金三角地区。恐怕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国民党军队,打算在缅甸,在金三角占山为王了。等到1950年国民党残军退入缅甸,更是如星星之火一般,点燃了潜伏在那里的火种,遂成燎原之势,一发而不可收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