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

毛里求斯是非洲以东印度洋中的一个火山岛,位于马斯克林群岛中央。距马达加斯加岛东岸800公里,距东非海岸2252公里。面积2040平方公里(包括属岛),人口约 100万(1983)。主要居民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后裔,其余是非洲人、欧洲人、非洲欧洲混血种人和华人。居民多信奉印度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路易港。

岛上熔岩广布,多火山口,周围有珊瑚礁和潟湖环绕,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主岛东西宽47公里,南北长61公里,面积186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1%。岛的中部为高原,地势南高北低,间有低山孤峰。一般海拔300~600米以上,西南部的小黑河峰海拔827米,是全国最高峰。沿海有平原,东岸宽超过16公里,西岸狭窄。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受东南信风、热带气旋和地形影响,高地凉爽多雨,低地湿热。主岛31%为森林覆盖,高地森林茂密,多桃花心木、黑檀等名贵树种。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4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毛里求斯岛(每平方公里达530人以上),全国人口43%居住于城镇。近年来控制人口增长,自然增长率降至16‰左右,成为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印度裔毛里求斯人约占总人口2/3,克里奥尔人(黑白混血后裔)占 1/4,华裔占3%,法裔占2%等。居民51%信奉印度教,31%信奉基督教,余信奉伊斯兰教。多通行印地语、克里奥尔语或法语。官方语言是英语。

10世纪左右东非沿岸的斯瓦希里人曾航行到此岛,称它为迪纳·阿鲁比。1505年葡萄牙航海家P.de马斯克林到达该岛,取名蝙蝠岛。1598年荷兰殖民者一度进驻此岛,以王子莫里斯之名命为毛里求斯。163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决定在岛上建立殖民地,次年引进甘蔗,使用奴隶劳动。由于岛上奴隶起义,荷兰殖民者于1710年放弃此岛。1715年法国东印度公司占领该岛,改名法兰西岛。

法国殖民主义者从东非运来大批黑人奴隶种植甘蔗。18世纪,从法属印度领地迁来印度人,大多经营商业。18世纪末此岛成为法国的印度洋贸易中心。1767年法国政府接管此岛,作为进攻英属印度的基地。1810年英国为维护它在印度洋的霸权地位。出动海军占领此岛。1814年的巴黎条约规定此岛让给英国。英国把该岛作为军事基地。自英国占领后,该岛的糖业生产发展很快,甘蔗成为单一种植作物。在1835年废除奴隶制以前,全岛经济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废奴后,从印度、中国等地输入大批契约劳工,亚洲人在岛民中占多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毛里求斯岛成为印度洋重要的航空港。

1968年3月12日毛里求斯宣布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独立后实行多种经营,增加自给性作物生产,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和旅游业,经济渐趋多样化,发展较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非洲国家前列。甘蔗种植和制糖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全国30%的劳动力从事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是非洲仅次于南非的第二蔗糖出口国。旅游业发展较快,海滨和内陆高原景色优美,气候宜人,1983年接待国外游客12.4万人次,旅游收入已占国民收入的16%。

公路交通较发达,总长1875公里,是联系各岛沿海与内陆的纽带。对外联系主要通过毛里求斯岛上的路易港及其附近的国际机场,同印度洋沿岸各国和欧洲有定期班轮和班机。